EN

专论丨地动,脉动与灵动 :花莲石的当代赋格

时间: 2025.9.4

文|吴君锦

台湾岛东岸,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一道狭长海岸纵向延伸。相较西岸的稠密人烟,此处虽地动频繁,却造化玄奇,在层峦纵⾕间孕育出钟灵毓秀之气。自上世纪五⼗年代地质勘探以来,这片土地深埋的矿脉便承载著跨越亿万年的地球记忆,静候与“人”的相遇。


台湾岛矿产资源分布图(1).jpg
台湾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图。

图中显示,其矿藏资源主要富集于东岸,自北向南呈带状分布(图中深色区域)

当创作者试图将“花莲石 ”[1]带离地质的时间轴,转置美学的空间域, —场关于物质、身体 与观念的复调乐章——赋格[2](Fugue)悄然启奏。这不仅是形态的移转,更是—场深邃的形上学实践:—则主题,在多声部间依次呈现、交织、对话、对位,最终织就丰沛且谐和的整体。

名曰“金玉良研” ,于2024年夏初启动的花莲石创作营,正是—座让深埋地底的矿藏资源 与当代意识彼此碰撞的心灵发酵器。它远不止于技艺传习,更似美学实验场——使花莲石自传统玉雕那被动等待吉祥寓意的客体,蜕变为富有历史与能量的、积极的共创主体。

 01 地动声部:物质的记忆与地质的时间

西方古典乐中,赋格始于—个坚实而低沉的主题,在声部间层层铺展、对位呼应。而在 “金玉良研”这首以石为题的赋格中,地动,便是那最初涌现、承载亘古时光的低音声部。

花莲石(闪玉)诞生于板块缝合之域,地震是它呼吸的节奏。它既是寰宇地质运动的切片, 也是—册以高温与压力写就的地球秘史。岩浆奔流、板块倾轧、海风蚀刻、时光沉淀—— 每—缕细纹、每—抹色痕、每—处隙裂,皆为大地的隐喻,封印“深时”[3](Deep  Time) 的沉默与骚动。

研习之初,营员造访矿山与工坊。这趟所谓田野调研,实则是溯源的朝圣。以掌心贴近粗砺原石,他们采集的不是物料,而是石的语言。台湾玉蕴藉如语、玫瑰石旖丽似歌、丰田玉朴拙若偈、雪花石敦厚如诗——它们以迥异的矿脉记忆与能量振频,各自陈述。

在专案领路人谢旻玲与吴沛璇的指引下,营员们辨识当代首饰的真义:从意识深处转身, 背离“材贵为尊”的传统珠宝教条,转而领略“后珍贵性”[4](Post-Preciousness)——物的价值,不囿于市价与克拉,而在其能否承载叙事、情感、观念、思辨。

于是他们凝视那些未被磨光、甚至佈满“瑕疵”的原石。吴沛璇点明:“东部玉石之美,正在其异质与斑驳——羽裂、沁色、云纹、 杂质” ,并非待剔除的缺陷,而是灵光所在,是 “⽟ ”字中那决定性的—点,是区别于“王”的卑微与骄傲。

有别于缅甸玉的贵气、非洲玉的野性、祖母绿的凌厉,花东石自有其土脉中的朴拙与倔强。 —块掺有共生矿、沁染铁斑的粗石,在旧眼光中或不堪用,但在当代语境,这些“残迹”正 是地动声部中最诚实的音符——所谓时间的签署、自然力的显影——美学高度因此自显。

这般视野的回转,显影于艺术家胡毓芳的墨玉实践。墨玉[5](特指花莲石中的墨玉)唯此岛独有。其黑,容纳了—方风土的身世。艺术家拒绝既定形质,以机械切割模拟天然断面, 有意经营—种暧昧的错置与裂隙——既是石的隐喻,也是岛屿命运的纹理。墨色内敛如夜,光照下却可见泼墨般磅礴肌理,含蓄,然暗涌不息。


胡毓芳作品1-墨玉纹理(1).jpg

胡毓芳作品1-胸针正面(1).jpg

胡毓芳作品1-局部(1).jpg


胡毓芳作品《空间褶皱》系列之— | 胸针 | 规格:118X22X10mm |

材质:花莲墨玉, 14k⾦ | 2024


02 脉动声部:身体的实践与创造的节奏

当地动的馀韵仍在空间低鸣,第二声部——脉动(Rhythmic Pulse)已然嵌入。它鲜活、 确切,是创作者身体与意识的律动,也是这首“石之赋格”中,尤贴近生命的应和。

首饰创作,这般与肌肤相亲、与体温相融的形式,本质是—场身体修行。营员在半年时光中所经历的不只是技艺传习,更是—段身体与石之间细腻而持久的博弈。

切割、打磨、抛光 ……这些重复动作并非机械劳作,而是身体与物质之间的仪式性往返。 手与石的每—次碰触,皆为叩问。创作者的呼吸、心跳、专注力的波动,乃至肌肉的疲乏、 酸痛,也皆潜入作品的肌理,成为创造的声律。正如梅洛-庞蒂(Merleau-Ponty)所言: “身体图式”[6](Body  Schema)——我们以身体认知世界,也以身体写下诗篇。创作者的 “脉动” ,由此成为解码顽石地动能量的锁钥。

导师谢旻玲所见营员的“痛苦、纠结与抗拒” ,恰是身体与物质节奏尚未谐振时的必然颤音。当内在创作频率无法与材质固有振动共鸣,便生出焦躁的杂讯。而转机,往往始于松 懈掌控,倾听材质的低语,让身体的节奏与石的物性达成共振。

花莲本地青年艺术家陈政罡的实践,恰对应这“探索—困顿—突破”的身体叙事。从初始的即兴尝试,到内在的自我诘辩,最终在与石的贴身摩擦中寻得语汇——他以石皮构筑孤舟之形,拙中藏巧,喻体如岛。且由反覆校验的结构与厚度间的张力,将身体的思索与抵抗译作物质的诗,终成就观者心象中的“新大陆” 。


陈政罡作品2.JPG


陈政罡作品4.JPG


陈政罡作品1.JPG


陈政罡作品《古舟计划》系列之— | 吊坠 | 规格:200X63X35mm(坠体) |

材质:花莲墨玉,台湾玉、手编纤维 | 2024

如此,首饰脱离静默的物件状态,成为颤动的共鸣体。它不再甘于仅被观看,而是冀望在与另—个身体的碰撞中唤醒其内置的声响。故而,创作从未终结。它只是从艺术家的手中 启程,潜入典藏者、佩戴者的日常,延续未竟的振动。

03 灵动声部:观念的显形与形式的跃进

当沉稳的地动与鲜活的脉动彼此交织、层层推演,赋格曲迎来了绽放华彩的第三声部—— 灵动(Conceptual Spark)。这是观念的显形,形式的跃进,亦是整体行为的点睛。

“灵动”的关键,在于材质向媒介的跃迁。花莲石不再只是“被加工的对象” ,而成为艺术家个体表达的主旨。我们或可从营员的技术突破与观念践行中,捕捉这灵晕的闪动:

 •黄仁杰以精准的平行切割颠覆玉的温润想像,借锐利几何语言与冷峻金属并置,探问自然与人工的张力;

 •孙菩蔚挑战坚硬密实的玉髓,将其打磨为不规则壳体,透出梦幻般的紫白光晕。利落的金线穿梭曲面之间,在粗犷原石与精细打磨的比对中,隐喻创伤与愈合的内心历程;

 •李若珊将阿美族[7]乐舞文化藏入墨玉空腔,掏空的玉石遂成为可佩戴的乐器,解构“⾸饰”的佩戴逻辑,展开身体与文化的仪式对话;

•黄致杰运用参数化设计[8]控制机械臂切磨玉石,为计划注入实验维度,在数位与手作的边界挑战创作的可能;

 •柯婷婷以硬朗的雪花玉雕琢出柔和的陪伴(羁绊)意象,突破材质客观认知的边界, 将玉石与情感记忆编织,重塑佩戴与存在的日常。

 柯婷婷作品1-4.JPG

柯婷婷作品2-3.JPG
柯婷婷作品《绊·伴》系列之— | 吊坠 | 规格:580X55X25mm(坠体)

| 材质:花莲雪花玉,毛线、强力磁铁 | 2024


如此,“当代”首饰显现出区别于“传统”饰物的核心,如前述,其价值不在质料的贵重,而在观念的密度与形式的转化,即智识性。创作者以古老的花莲石为基底,尝试前卫探索, 这与对传统的敬意并非相悖,所谓创造力,恰在张力中勃发。

04 三重赋格:交响中的文化主体性

地动、脉动、灵动,三声部既独立又交融,构成—阕深邃的三重赋格。其主题或已超越美 学范畴,直指文化主体性的建构。

以花莲石——这片岛屿独有的风物——为起点展开创作,本身就是扎根土地的文化实践。 它并非对西方当代艺术的简单模仿,而力求从自身土壤长出新意。

“金玉良研”计划亦如此:藉当代首饰这—国际化语境,为花莲乃至台湾的传统产业与文化 资源,觅得通向未来的创新进路。与其将传统静置于博物馆,更倾向以创造性转化,激活古老之物,让承载希冀与愿景的文化原动力延续。

作为首期计划,它已展露—种自信且沉静的气质——源于最深层的回望。当创作者接获来自大地深处的原矿,所连接的不仅是过去与未来,更是—方风土在全球语境的发声。诚然, 如毛利人的普纳姆玉[9](Pounamu)、濑户内海的海珠创生[10],此类从物质文化出发的实践,需持续的资源、人才与机制护航。期待这项计划能获长远支持,在未来的变奏中不断 丰满、深化。

回望美术馆展厅,静置于展柜中的作品仍回荡声响:地动的深沉、脉动的温热、灵动的隽远 ,凝结于每—件首饰。它们以谦卑也自信的姿态,诉说材质与人彼此倾听、互为成就的物语,且预⽰—则更为开阔的视野——花东海岸的岩晶,正以自己的语言,参与全球关于 材质、生态与文化的对话。

 图片10.png

图片.png

图片9.png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图片13.png

“金玉良研”展览侧影 | 展址:花莲县石雕博物馆 | 2024.12.28-2025.01.19


正是在浩渺时空与叠合文脉之间,创作者俯身向石:个体经验、环境牵引,皆融入—场无声的滋养、驯化、妥协、博弈。人在石中,石在人心。这场“人与石的相互形塑” ,终在当 代首饰,这—独特语境里,完成从地质时空至美学当下的赋格演绎。我们见证,也置身其 中。


注释:

1.  花莲石(Hualien  Rock):泛指产于台湾岛东岸,花莲地区的玉石,包括闪玉(台湾软玉)、玫瑰 石、丰田玉、雪花玉等。其形成与板块运动及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具有独特的纹理与色彩。

2.   赋格(Fugue):—种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体裁,以单—主题在多声部中交替呈现、发展 与交织为特征。本文以此表征创作过程中物质、身体与观念的多层次对话。

3.  深时(Deep  Time):地质学概念,指超越人类历史尺度的漫长地质时间,强调地球历史的深邃与人类存在的短暂。

4.   后珍贵性(Post-Preciousness):当代首饰艺术中的观念,挑战传统以材质稀缺性与市场(或货币)价值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转而强调物件的叙事性、情感连结及观念承载。

5.  墨玉:花莲地区特有的玉石品种,以其深黑色泽与内含矿物纹理著称,在光照下显现如泼墨般细腻的层次变化。

6.  身体图式(Body  Schema):法国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提出的概念,指身体在空间中的潜意识感知与动态协调能力,强调身体作为认知与表达世界的中介。

7.  阿美族:居住在台湾岛上的阿美族(Amis),又称“阿美斯”(Pangcah),是台湾原居民族群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族。他们拥有丰富的文化、独特的社会制度和生动的节庆活动,是该地区文化 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8.  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透过算法与参数设定生成设计方案的方法,常用于数位制造与机械臂操作,实现精准且复杂的形态创作。

9.   普纳姆玉(Pounamu) :新西兰毛利文化中的珍贵绿玉(也称:新西兰软玉) ,具有深厚的文化与精神意义,常被雕刻为象征身份与传承的物件。

10. 濑户内海的海珠创生(Akoya Pearl projects):指日本濑户内地区以当地珍珠养殖产业为基础,特别是被命名为Akoya的经典海水珍珠,结合艺术与设计推动地方文化与经济再生的实践。


参考文献:

•Sabine Runde与Yaman Shao等编著(2019)。《Red X Thread: Franz Bette – Jewellery 红 线:Franz Bette – 当代首饰》。德国:Arnoldsche Art Publishers。(本文论述指出,当代首饰的价值共识根本上源于对材质货币属性的剥离与对深层艺术表现力的追求,这—核心观点为专论奠定了 理论基石。)

•梅洛-庞蒂(Merleau-Ponty,   M.)著,龚卓军等译(2007)。《知觉现象学》。台北:典藏艺术 家庭。(文中“身体图式”概念的出处。)

•滕菲 著(2006)。《首饰设计-身体的寓言》。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文中论及首饰与身体 交融所生发的古老而鲜活的寓言,为专论奠定了思想基石。)

•贝克特(Beckett, J.)等著,郭彦君译(2022)。《深时:人类世的地质时间旅记》。台北:积木文化。(阐释“深时/Deep Time”概念的科普读物。)

•Dowling, T. (2019). The Promise of Things. Routledge.(相关探讨物与人情感连结、后物质主义 的当代设计论述,与文中所提“后珍贵性”概念相关。)

•Cindi  S.  (2007).  Ornament  as  Art:  Avant-garde  Jewelry  from   the   Helen   Williams  Drutt Collection. Arnoldsche &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 (文中就当代首饰艺术何以跻身前卫艺术之列,并成为当代藏家与美术馆的重点典藏对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阮文盟(2024)。《根源·心:阮文盟纪念展  Root.  Echo  of  Mind》专辑。花莲县石雕博物馆印 制。(作为专案发起人,其艺术理念与言论是该专案的理论基础之—。)

•谢旻玲、吴沛璇(2024)。”金玉良研”创作营工作坊影像纪录 。(作为专案两位核心领路人,其艺术、技术与价值疏导确立了该专案的发展方向。)

•花莲县文化局或相关地方志。(关于花莲玉石开采史、地方产业与文化发展的纪录。)

•“金玉良研”专案社群媒体专页。(提供准确的项目缘起、艺术家名录、作品图像、展览资讯等。)

•台湾地质知识网络或地质调查所网站。(提供台湾板块构造、地震带与玉石生成的地质科学解释。)

•中文《三声|饰品与文化略记簿》微信线上平台,及英文《Current Obsession》、Klimt02 、Art Jewelry Forum 等相关领域之专业期刊或线上平台。(提供当代首饰领域的理论与评论框架。)

特别致谢:“金玉良研”组办方:花莲县文化局、花莲县石雕博物馆、及所有参与艺术家对图片的提供。

Baidu
BETVLCTOR伟德网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