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群展“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I see You, You see Me”在元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出国内外7位艺术家的11组作品,其中,克拉拉·利登( Klara Liden)和雷娜塔·卢卡斯(Renata Lucas)的作品系首次在中国内地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由独立策展人张莉娸担纲策划,如开幕时策展人所说的那样:“展览通过最常见的日常生活,打破常规思维定式,挑战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我们期待观众能以开放的心态,用批判性的眼光来欣赏每一件展品。”



“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I see You, You see Me”展览现场,2025
展览希望呈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某种特殊“观看”视角,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展览中大量使用了来自日常的现成品——水龙头、地板、纸箱子、电风扇,甚至是一块洗碗布......艺术家的“别出心裁”正在于此,他们试图解构人类社会生活表面某种看似“坚固”的稳定性:当熟悉的符号被错置,连贯的日常叙事被想象力切断,感官经验于矛盾中重组,习以为常的逻辑失效,观众如同偶遇“Bug”,被迫弹出某种固定的思维惯性里,并不得不关注到现实的脆弱之处。


“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I see You, You see Me”展览开幕现场,2025
英国艺术家瑞安·甘德带来的《创意机器》是一件近一米高的按钮互动式装置。装置中吐出纸条,纸条上的文字来自甘德工作室创意墙上2000个未实现的艺术创意,包括‘Battle stickers’,‘Post play composition rug for a wall’等。让作品如同一种慷慨的创意分享,创作者将艺术创意赠予他人,不仅质疑了原创性和版权的普遍观念,轻松幽默地挑战了传统的艺术家创作模式,同时也包含对自身生命有限性的体认。
瑞安·甘德,《创意机器》,失去光泽的黄铜、热敏收据打印机和按钮,30 x 30 x 27.5厘米,2024年,图片致谢私人藏家。
瑞安·甘德,《创意机器》,“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I see You, You see Me”展览现场,2025
罗曼·昂达克(Roman Ondak)所作的壁挂式装置《滴水龙头》运用了人们每天使用的工业制品水龙头,水龙头被象征“水滴”的金属线吊起,让“水滴”与水龙头形成了某种视觉认知悖论,打破了人们对水龙头的日常认知。而在另一件作品《大爆炸》中,罗曼·昂达克征集了21位年龄不等的儿童,鼓励他们描绘关于“宇宙起源”这一宏大命题的想象。有趣的是,儿童的画作依然符合大多数成年人对“宇宙起源”的某种想象,例如,基本不约而同地呈现为圆形或放射状。艺术家希望借此呼唤人们反思社会化与想象力之间深刻、复杂关系,究竟是什么影响我们看待未知事物?
罗曼·昂达克,《滴水龙头》,2016年,水龙头、水槽支架和铁链,141 x13 x 39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施博尔画廊(柏林/巴黎/首尔)

罗曼·昂达克,《滴水龙头》,“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I see You, You see Me”展览现场,2025
罗曼·昂达克,《大爆炸》,2006年,21幅儿童绘画、橡皮泥球,装置尺寸可变,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施博尔画廊(柏林/巴黎/首尔)
罗曼·昂达克,《大爆炸》,“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I see You, You see Me”展览现场,2025
巴西艺术家雷娜塔·卢卡斯(Renata Lucas)的作品《失败》则由112块木板形成的一片假地板组成,在这个灵活、模块化可随意组装展示的装置中,每个单元由三块或更多铰接在一起的木板组成,并配备有金属把手。因此,观者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在美术馆中移动木板,形成不同的空间配置。《变形》是艺术家在疫情期间所作,主体是一块悬挂的洗碗布,上面有丝网印刷的无衬线语词,相邻的墙上涂有文字。从两侧观看时,洗碗布的褶皱部分遮挡了印刷文字。从正面看,字母连成一体,形成葡萄牙语词“transhgura”“变形”,暗示了一种明确的物质或概念转变。在这里,卢卡斯试图展示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张力。

雷娜塔·卢卡斯,《失败》,2003-2025年,胶合板、铰链、把手,尺寸可变,元美术馆,“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I see You, You see Me”展览现场
雷娜塔·卢卡斯,《变形》,2020年,丝网印刷于洗碗巾上、油漆、金属挂钩,54 x 41 x 5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
瑞典艺术家克拉拉·利登将城市环境中的废弃产品引入美术馆变为可使用的产品,旨在探索我们栖居的公共与私人空间中物理与心理的边界。如《接地》以心理学概念为题,戏谑地演绎着艺术家跌倒再爬起的过程,编排出一场荒诞的“漂移”一一既需要暂停又必须前行的矛盾在此被具象化了。
克拉拉·利登,《接地》,2018年,录像,5分53秒,图片致谢艺术家及赛迪HQ画廊
《无题(饼干)》这件由压缩纸板箱与朴素长凳构成的作品,表达了城市中的“故障”和它所带来的孤独感。她从城市环境中直接获取材料,以群体社会中个体生存经验为创作母题,构建出一个替代性的世界。《高积云》将塑料水罐改造成灯具,以极简美学形式敏锐捕捉不完美中蕴含的开放性与潜在美感。那些由回收塑料桶改造的吊灯与壁灯系列,被真实应用于欧洲的餐厅酒店:“将就取材并巧妙升华”的创作方式,也彰显着人们正在努力跳出社会惯例与便利性的思维窠臼。
克拉拉·利登,《无题(饼干)》,2024年,胶合板、纸板、聚丙烯捆扎带,98.5 x 207 x 84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及赛迪HQ画廊,摄影:亚瑟-格雷
元美术馆,“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I see You, You see Me”展览现场,2025
克拉拉·利登,《高积云》,2025年,塑料水箱、灯泡、电线,155x110x70厘米,元美术馆,“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I see You, You see Me”展览现场
艺术家何迟以闽南地区废弃工地的103块建筑废料为基础,经筛选后选用其中的100块组成了装置作品《饥饿》。艺术家特意放弃为作品打光,追求作品较为原始性的呈现方式。作品选取100年之久的天然陶废料,造型酷似馍馍状。艺术家将物品与抽象的饥饿感对应,并借“石块”提出对于饥饿抽象、诗性的理解:“饥饿是一块硬物质,饥饿是一块脏颜色”。
何迟,《饥饿》,2025年,陶,15 x 15 x 9厘米x 100个,装置尺寸可变,元美术馆,“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I see You, You see Me”展览与开幕现场
展览现场扑面而来的凉风,由《纳凉》使用的电风扇带来,创作它的艺术家赖志盛形容:“纳凉是一只蚊子与沐浴的风。”《纳凉》由三面墙上,共27个壁扇组成。利用空间中的弧线型造型,营造气流动感的同时开辟出了一个透气空间,角落处还原了某人暂时离开的迹象,窗前栏杆上挂着夹克与遗留在地上的罐装茶饮。创作者巧妙展示出纳凉的双关性,即偷懒和休息的双重含义。现场有一只虚幻的蚊子,随着观者对于风向的调整有些微的浮动。艺术家关注于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带来一种富有诗意的后观念艺术倾向。
赖志盛,《纳凉》,2025年,裝置,尺寸可变,元美术馆,“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I see You, You see Me”展览现场

胡庆泰,《未命名》,2014年至今,自粘便条上钢笔、圆珠笔,尺寸可变,元美术馆,“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I see You, You see Me”展览现场
胡庆泰的作品《未命名》是他创作长达11年作品的一次局部呈现。此件作品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排布在相对的两面墙上。外轮廓图形采取阶梯状的构成,将他想表达的话语内容拆分为多部分现代汉语笔画,分布在各部分便利贴上,由观者自行拼凑解读,提供给观者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这是一次对于互动性艺术的新鲜尝试,提供给观者不同的参与可能。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12日。
展览信息:
“你看见的不是我看见的 I see You, You see Me”
艺术家:瑞安·甘德 Ryan Gander
何迟 He Chi
胡庆泰 Hu Qingtai
克拉拉·利登 Klara Liden
雷娜塔·卢卡斯 Renata Lucas
赖志盛 Lai Chih-Sheng
罗曼·昂达克 Roman Ondak
策展人:张莉娸 Zoe Chang
展期:2025年6月14日——10月12日
主办:元美术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骏豪中央公园广场A2座三层
编写/刘昕瑶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