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6 日, “展望:坍缩的几何学”个展在 798 艺术区的诚品画廊拉开帷幕。此次展览集中呈现出展望创作的二十余件新作。作为其观念性雕塑创作的一个关键节点,展览中的作品延续其核心创作脉络,试图引领观者开启一场抽象与具象深度交融的探索之旅。
展望长期在他的观念实践中,探索自然、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此次展览的创作理念基于他过往艺术实践的持续反思与进一步突破展开。90年代起,展望以不锈钢材质拓制假山石,将这一负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自然意象进行后现代转化,也让他成为中国代表性观念性雕塑艺术家。

▲ “展望:坍缩的几何学”展览现场,2025
但在2008 年“园林乌托邦”展览前后,展望愈发意识到,所谓“假造的自然”仍是根植于对客观世界的模仿。2009 年,大量观察与归纳自然山石的形式,展望进一步受到启发,他看到在无限熵增的自然中混乱无序才是本质,而古希腊几何学并非对自然的模拟,是人类主观设定与推演的产物。
这一思考也进而催生了2020 年,展望在长征空间举办个展时展出的作品《双系统》——左侧为古希腊正几何体,右侧为源自山石的斜形几何体,两种几何逻辑在同一作品中进行直观碰撞,对塞尚式的“现代主义静止的、规范的形式法则提出了质疑”[1],正式构成了“坍缩的几何学”展览中新作系列的观念起点。
▲ 长征空间展望个展《埃迪亚物》中展出的《双系统》,2020
从刻意回避“理性痕迹”,极力在作品里避免直线、直角等几何元素的不锈钢假山石系列,到推演至目前更加抽象归纳的“坍缩的几何学”,展望得以跳出模仿自然的框架,转而以抽象理念与主观性的几何思维,重构他对于雕塑乃至创造的理解,以一种“无规矩也要成方圆”的艺术创新路径,激活材料与形式的观念潜力。
展厅中,16 件《坍缩的几何学》系列作品成为展望最新观念思考的集中载体。艺术家通过计算机模拟火山熔岩环境,让自然中不存在的完美几何,在形变的过程中得到具象化的呈现。这些令人联想起融化的石膏几何模型的作品,兼具象征与材料上的双重逻辑:火山熔岩孔洞密集,质地坚硬,恰似物质无序的初始状态,与“几何体在熔岩中坍缩” 的抽象理念形成了具象与抽象的呼应——坍缩(具象)与几何(抽象)被不可思议地熔铸为一体。
▲ 坍缩的几何学,火山石,尺寸可变,16个组件,2019-2024
▲ 坍缩的几何学 -十字方锥,火山石,H66×61×50cm,2019-2024

▲ 坍缩的几何学 -正方体(局部),火山石,51×40×44cm,,2019-2024

▲ “展望:坍缩的几何学”展览现场,2025
而“坍缩”作为展览核心概念,同样在艺术语境中被艺术家赋予了多重意义:它是自然山川被人类感知的原因,是人类美学系统赖以形成的思维基础,更是理解宇宙混沌无序的关键,其中包含着人类创造力与能动性的运作秘密,正如艺术家所述,“自然本是混沌熵增的状态,坍缩是观测下的具象化呈现,而人的主观创造正是对这种混沌的反向切入。”
另一组代表性创作《想有个洞》延续了不锈钢拓制 “假山石” 的标志性艺术语言,但艺术家在其中引入了几何构造的观念——通过平行圆切、十字穿插圆切等手法,虚空圆柱的曾经“存在”的空洞痕迹,兀然地出现在太湖石的“天然”质感中,交织呈现出陌生化的奇异结构。但这并非简单的形式重构,艺术家有意让具象与抽象并列,让几何的抽象与山石的具象深度依存,引发着观者的抽象想象与认知的重构。
▲ 想有个洞,不锈钢,262×170×110 cm,2025
▲ 想有个洞(局部),不锈钢,262×170×110 cm,2025
▲ 想有个洞,“展望:坍缩的几何学”展览现场,2025
此外,《无限之外》与《粒子的样》系列以“无限分割”的理论为核心,艺术家不断将同一块石头对等二分切,再将碎片制成不锈钢“粒子”,搭接成理论上可无限延伸的“通天塔”,这是艺术家对于“对半切,止于无限延伸之外”这一创作公理的具象化展现,其背后,则是对于“有限与无限”的形而上探讨。

▲ “展望:坍缩的几何学”展览现场,2025
如高名潞在《从“物仿”到“物启”——谈展望的新作<坍缩的几何学>》一文中看到《坍缩的几何学》,“虽仍然延续之前的‘物仿’的方法,但是,关注点已经不在于所仿之物本身,而在于提出物与物在形、质、量等方面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暗示的真假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由“物”为起点得到的启示,浓缩为他创造的“十个艺术公理”中,如“几何石膏像不是几何学”“对接两个不同但同类事物, 其和相等”“ 完美限定不完美”等等话语,贯穿在展厅中出现的墙字上。这些如同古希腊几何公理般简洁扼要的“艺术公理”,既源于艺术家对自身创作实践观念的总结,如注脚般提示着观众,艺术家如何以抽象思维,在以物为媒介的创造活动中为物质赋予创造性的秩序。
在接下来与艺讯网的采访中,艺术家展望将更多分享他新作中理念形成的推演过程,新作展现出的观念延续与突破,以及他近期对于抽象与具象的创作思考等等。

展望,1962年12月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伟德官网在线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Q:艺讯网
A:展望
Q:新作的创作理念是如何产生的?
A:2009年我做过一件这样的事情,通过观察山石特征归纳“中式几何”,后在《双系统》这件作品中体现,左边是古希腊的正几何体,右边是依据石头归纳出的斜形几何体,连展架也是两种不同的几何形状。
中国人对山石的关注可以说是源自本土道家文化中的自然学说,秦汉时期首次出现“假山”,一种对自然的模仿行为。由于体量不能等同于自然,所以要借助人对真山的假想,与仿自然物一起构成艺术的想象力,此文化延续了近两千三百年的历史,直到当下的自由市场中庸俗的无所不在的奇石交易,以及延续至今的山水文人画。开始我以为用不锈钢拓制假山石就完成了后现代的转化,到了200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型个展《园林乌托邦》结束,我发现这个任务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的根基依然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模仿。第二年我就做了一个研究,通过对大量石头的观察与归纳,我发现如果试图从自然中归纳出几何体只能是平行四边体(斜形体)而不是正方体。我突然意识到,那些标准的正几何体在古希腊成为学说,应该不是模拟客观世界的结果(在古埃及是用来测量的工具),而是人的主观设定与推演的产物!也就是说,几何学在自然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它是作为一个主观的假设,为了后面的几何推演,客观的对自然进行概括、推演、模拟永远诞生不了几何学。于是,我实验了作品《双系统》,首展于2020年个展《埃迪亚物》(长征空间)中。当然这些未经证实的想法,只是作为艺术的实验和研究而存在。

▲ “展望:坍缩的几何学”展览现场,2025
另,在制作不锈钢假山石的实践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出现几何概念的现象,比如:直线、平行线、直角、正圆等,因为在大自然中没有任何局部能用这些词汇描述,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体,它与我们的主观世界处在平行状态,互不相连。也是这个原因,反而让我开始关注何为真正的几何学。
我们从开始学习绘画都是从画几何石膏像开始的,然后是石膏人像,最后是真人,从简到难。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本来的几何学变成石膏像之后成为有形物质,成为偶像,它已经失去了几何学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误以为那就是抽象和理性,结果就是,中国很少有人真的去研究抽象是什么,抽象几乎成了装饰画的“羊头”。“几何石膏像不是几何学”这句话就是这么出来的。
Q: 展览以“坍缩的几何学”为题,我们可以如何理解“坍缩”在这批作品中的意义?
A:具体到“坍缩”这个词,我并不想引用互联网上的科学解释。转为艺术用语的话,它有点具象化的意思,当你观察一个具体对象的时候是静止的,会有很多细节,不观察的时候就是混沌一片,这就是山水的出现。以今天的量子力学的角度,我们才知道这就是一种观测下的坍缩现象。古代文人因为没有科学知识,于是对这个现象抒发文人情怀上千年。在当代物理热力学第二定律中似乎是这样的法则,真正的自然现象是熵增,违背自然反而是逆熵,文明就是逆熵思维的产物。
“坍缩”也是自然山川被注意到的原因;“坍缩”形成了我们的美学系统;“坍缩”也是理解这个世界没有所谓天然的本真存在的原因,自然的一切都在往不可逆的混乱方向运行中。混乱是这个世界的根本现象,只有离开这个现象才会有人的本质,才会有主观性的存在,主观的分离才有创造的可能,创造就是人的主观对这个世界的反向切入。
自文艺复兴之后的世界渐渐由抽象的思维构造。文艺复兴启发了人的身体自由,之后三百年才逐渐启蒙了人的抽象思维,而抽象几何学诞生于两千三百年前的古希腊。古希腊的“几何”与汉代的“假山”概念几乎同一个时间诞生,我想让“几何学”的抽象思维(主观)与“假山”的假想思维(基于客观)在艺术中聚合。中学之体对西学之体而不是中体对西用,这个不对等。

▲ “展望:坍缩的几何学”展览现场,2025(柯卫摄影)
Q: 您认为现阶段作品相对前作的延续与突破在于什么?
A:坦率的讲,我一直不满足于之前的作品,总觉得还有新的可能性,但就是找不到突破口,我用“假造的自然”这个概念来消解基于传统文人解读自然的视角,回应当代社会虚构的假象,但“假造的自然”也是自然,它并没有完全的脱胎换骨,它只是更新了原物,内在没有改变,这就导致无法再一次产生迭代效果。我提出《坍缩的几何学》是想在今天的认知角度上加入代表西方文化根基的抽象理念,以此寻找新的突破。《幻影》这件装置作品就是在与两千年前柏拉图的“洞穴寓言”的对话,我用不锈钢假石头替换了真实的物体,用砸碎的真石头覆盖了代表幻觉的影子,让它不那么绝对化。


▲ 幻影,射灯、不锈钢、原碎石,尺寸可变,2025
抽象几何的主观性被我们学习画几何石膏像误导了。主观性才是真正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经之路。但什么是主观呢?主观不是用局限的视角看世界,那是片面的,主观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超然的能力,能够领悟到绝对理念的存在,它通过假设、假想、猜想来超越现实(不是超现实主义)。不锈钢材料与拓制是第一个假设的层级,它的主观性表现在材料的迭代上;而几何体的植入进入到了第二个主观臆想的层级,是对假造的继续假造。参考作品《想有个洞》,《内方》以及各种《切》的系列。
▲ 多向圆切 1号,不锈钢,117×106×78 cm,2025

▲ 多项圆切 2号,不锈钢,84×77×49cm,2025

▲ 正圆切,不锈钢,132×96×111cm,2025

▲ 正方切,不锈钢,110×95×86.5 cm,2025
Q: 这些延续与突破又如何展现出您现阶段对于世界本质的认识?
A:通常我们对世界的本质理解就是二元论和一元论的争执,这个争论对我来说是个伪命题,一元论作为一个终极整体是没必要说的,人类只要一表达就会自动进入主客体的二分法,所谓主客,心物,左右二分,它的目的是认识世界而不是要统一它们,统一只能回到混沌。左一下右一下是一种运动平衡,左是对右的否定,同理,右是对左的否定,单边跳几步就会跌倒。观念与材料也是一种运动平衡,二者互动而非互相消灭,互动是指互相赶超,不停的互动就永不停止。
这让我想起初学画画构图时都会遵循“对立统一”的观念,这个说法简单易懂,但却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了。对立是二元现象,但它也是构图之必须,如果排除了对立则画面无生气,画面全部统一是没有能量的失败的艺术。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大概这就是世界的本质吧。
Q: 被圆柱穿过的太湖石造型,您似乎意外通过构造秩序(几何与传统造型)又打破(融化与穿越)它,您认为这最终得到的奇异造型承载了怎样的创作意图?
A:复杂的思考在创作中往往又是一个瞬间的灵感,就一下子!一下子的感觉,我称为“脑感”。一种用意识指挥大脑,再指挥行动的方法;它需要指挥几何圆柱体的穿行,再指挥电脑软件模拟过程,再指挥切割材料,指挥机器压出圆管,指挥切入的位置,用意识感受一个材料的两种质地,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比如这件《想有个洞》,剩下的太湖石面积与曾经存在的整体圆柱体面积几乎相等,这是事后用计算机“微积分”原理自动计算的结果。这说明人的下意识经过训练可能拥有接近纯粹理念的可能,“想有个洞于是就有了”。“此洞非彼洞”指的是几何圆洞与天然洞穴都是洞,但绝对不一样!是抽象与具象的不同!人类模仿天然的曲线看似抽象但并不是抽象能力,这就是充满奇异曲面的不锈钢太湖石为什么不是抽象,当具象(模仿)与抽象(主观)并列,抽象是以痕迹的方式出现在曾经存在过的虚空中,需要观众完全借助大脑来构想、填补,如《内方》、《圆切》等,具象与抽象在这里是相互否定还是依存呢?从视觉的角度来说,不锈钢石头是从第一层级的二元合体“拓制”到第二层级的二元“并置”的过程。通过这种双重并置,改变我们的视觉习惯,也改变认知。
▲ 内方,不锈钢,187×107×100 cm,2025

▲ 内方,不锈钢,187×107×100 cm,2025

▲ 十字圆切,不锈钢, 91×82×73cm,2025

▲ 十字圆切,不锈钢,91×82×73cm,2025
Q: 谈谈展览中,这次影像作品的创作思考,以及您为什么对火山岩感兴趣?
A:它不是一个通常的影像,是基于流体力学的数学公式演算的粒子状可视化转换,2016年,我的这个想法曾与策展人苏磊讨论过很久,最后他帮我找到一位清华的数学家合作,实现了一个思想实验:把我本人放入火山熔岩中产生形变,再把某个瞬间提取出来制作出立体的形变躯体,我称之为《隐形》,暗喻看不见的人类的内心世界(后来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之后的几年,我再次使用这个发明,选择了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完美的抽象几何体,它借由计算机里的数字生成,几何体进入火山熔岩发生形变后具有了具象的形状,我称之为《坍缩的几何学》。这里借用了量子物理学中“坍缩”一词,转换为艺术就具有了具象、收缩与观察之意,而本不该存在的抽象几何体,在运算中逐渐形象化,但很快就烟消云散为无数粒子。



▲ 坍缩的几何学, 单频影像定帧,彩色无声,1'27'',2016-2025
什么材料适合表达这个瞬间呢?当然首推就是同样由于火山熔岩的迅速冷却而形成的火山岩,就像生炉子出现的炉灰渣子,像还没有变质的物质初始状态,孔多但却极其坚硬。在我的想象中,抽象的几何体通过与这些“渣子”媾和被呈现了出来。既是坍缩,又是几何;坍缩被几何,几何被坍缩;还可以上升为经典物理时代与量子时代的迭代交织现象。


▲“展望:坍缩的几何学”展览现场,2025
Q: 展墙上的文字很有意思,这些句子有点玄奥、悖论但又有点真理般的感觉,它们都可以作品中传达的意图相对应吗?
A:我认为艺术表达是在现有人类所有表达方式之外的东西,是无法归类的一种方式,就像密闭空间外的一个透气口。我创造的艺术公理也同属一类,是几何公理+艺术感知。古希腊人最大的智慧除了为各种事物命名,分类,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明确观点,哪怕听起来很可笑,比如万物源于水等等!因为有了这个定论,别人再把这个作为超越的对象,于是历史就开始演绎了。几何学也是靠不证自明的公理、公设和定义作为根基,然后在这确定的基座上演绎不确定的“人生”。如欧几里得几个世纪后才被非欧几何(黎曼“球形”几何)超越,这说明公理是可修正的,随着人类的认知提高,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这些文字的出现也有与朋友交流激发的因素,作为观念性雕塑应该更多的把抽象思维那部分呈现出来,于是就在创作的最后一刻写了出来。

▲“展望:坍缩的几何学”展览现场,2025(徐忠磊摄影)

▲“不碰就不会全黑”展览现场,2024
在去年的创作《不碰就不会全黑》中也有将文字作为规则说明的配合。再往前还有《佛药堂》、《新艺术速成车间》等。我认为艺术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视觉现象,而是视觉、感觉、观念的混合体,其中观念部分往往需要借助文字(不是图解文字,是对一般文字的超越)。我发现当你让文字参与艺术来表达,而不是解释的时候,它会带你进入物质材料不能到达的地方;反之亦然,材料传达出的东西也是文字无法企及的,借此我希望达到“1+1=3”的效果。
附,展望的“十个艺术公理”:

参考资料:
[1]《从“物仿”到“物启”——谈展望的新作<坍缩的几何学>》,高名潞
展览信息:
“展望:坍缩的几何学
展览时间:2025年9月6日 - 12月28日
展览地点:诚品画廊北京,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7路B06
文/孟希、刘昕瑶
图文资料由诚品画廊和展望艺术工作室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