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荷兰艺术家弗兰克・冯・德・萨尔姆的摄影个展《何处之城》(NOWHERE - Imagining the Global City)亮相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本次展览由策展人巴斯・弗吉策划,汇集了弗兰克・冯・德・萨尔姆过去三十年间的跨媒介创作实践,涵盖摄影、装置艺术、动态影像及出版物等多元形式,勾勒出一个由消费主义驱动、充满幻象的都市图景。

“何处之城”展览现场,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25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的摄影持续关注现代城市的变迁,在他以超广角镜头营造出独特的构图、景深、色彩与质感的摄影作品中,全球城市建筑仿佛变成了一个同质性、微缩的“乐高”城市。艺术家试图探讨在这样一个以“可打卡性”(Instagrammability)为首要标准的世界,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世界景观中,新的现实是如何被那些未来可能生产的诱人图像所主导。

“何处之城”展览现场,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25
展览入口处,展示出萨尔姆在1998和2008年分别在迪拜、圣地亚哥和阿尔伯克基三座城市拍摄的作品。对人类如何创造人工场所的兴趣,体现在速成城市规划代表性城市迪拜中,一家摆满色彩鲜艳人造花束的花店,圣地亚哥一家博物馆里陈列的城市微缩模型,以及迪拜与阿尔伯克基两座新旧城市面对城市化快速蔓延时所展现出的不同面貌。从视觉生产的视角,揭示出建筑、设计与城市景观在全球宏观经济机制的牵引下“千篇一律的无菌美学(antiseptic beauty)正席卷全球。”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花簇”,2008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地景”,1998©弗兰克・冯・德・萨尔姆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现场”,2008©弗兰克・冯・德・萨尔姆
有趣的是,本次展览由策展人巴斯・弗吉与人工智能共同承担了作品“多维城市”的策划工作,呼应了展览“本真性与人工性”的内在主题。展览中的视频墙,作为展览的序章,是一件由人工智能计算模型生成的视频摄影装置,该作品以萨尔姆长达30多年的摄影作品作为原始数据生成。艺术家用41个术语,如“24/7”、“疏离”、“贪婪”等词语为他当时创作的241幅图像贴上标签,每一个都被赋予0.0到1.0之间的评分。这些图像与数据被输入超级计算机,并由数据设计师与作曲家将这个41维的数据空间,转化为一段人工智能围绕艺术家创作母题展开的“想象”之旅。

“何处之城”展览现场,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25
作品“多维城市”中充满动态感与震撼的图像,提醒了人们,这些图像本身也是非物质的存在。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试图质疑创作的主体性与艺术作品的原创性等问题。策展人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验性运用,则再一次揭示了萨尔姆创作中的批判性主题——图像之间相互质询各自所代表的“真实”,共同构筑起一个似乎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的城市景观。

人工智能计算模型生成的视频摄影装置“多维城市”展览现场,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25
展览的另一看点是与中国城市景观有关的摄影作品,萨尔姆在几十年来的创作中尤其关注中国和东南亚。2016年在深圳拍摄的“幕间”捕捉到了一个未来也已经启动但尚未成型的“中间”时刻———侧是高楼大厦扩建中的深圳,左侧则是尚未开发的香港土地,以河流为界,一边是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另一边是宁静的农业景观。摄影在此成为连接当下现实和未来的桥梁。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幕间”,2016©弗兰克・冯・德・萨尔姆
同年同城拍摄的“势场”,则通过呈现多层次的观看视角:博物馆中重现的邓小平办公室照片,与萨尔姆拍摄的博物馆实地场景图相叠加。这一视觉上的再度演绎,模糊了真实与复制的界限,映射出深圳这座被制造出来的城市如何将图像转化为现实。并试图质询,是什么定义了一座城市?
如艺术家所说,“当时间和空间不再直接关联,记录与创造之间的创作空间便成为我摄影与影像作品的核心要素之一。像我这样的图像制造者,正身处一个引人深思的悖论中:一边制造着越来越多的图像,一边反思着这个由图像构建的社会。而将这一认知置于艺术实践的中心至关重要。”虚构也意味着生产出真实,作品“派拉蒙,2013”拍摄于派拉蒙影业制片厂,探讨了电影如何模糊虚构与现实的边界。一个看似普通的办公大厅本可以属于任何金融区,但在这个被刻意布置的片场中,它却成为虚构叙事的投影。
“拉斯维加斯大道”中,艺术家驾车在拉斯维加斯大道时,通过三小时曝光处理,让这座城市中引人注目的霓虹成为主体和变形的介质,灯光掩盖了无尽浮华愿景背后的粗粝现实。正如摄影本身,这座城市诱使我们相信一个被操纵过的现实版本。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拉斯维加斯大道”,2013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
在部分作品中,艺术家通过拍摄连接着城市与特定历史的模型与复制品,以探讨现实与虚构的关系,“母本、原作与复制品的界限已然消失,现实作为一种概念仅存在于被制造的图像中。”艺术家2008年在广州一座废弃的游乐园里,拍摄了一个1:1复制中国航天控制室的房间,反映了表象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下一层”画面呈现了一个街边电玩厅的入口:材质混搭,霓虹闪烁。这个未经设计即兴生成的、充满混乱的“非场所”,正是这个城市节奏的镜像。这种环境映射出即时满足文化、经济即兴主义与速朽美学。像电子游戏一样,深圳这座城市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合成的运动状态中。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控制”,2008©弗兰克・冯・德・萨尔姆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下一层”,2016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
在艺术家看来,在“消费者导向型社会”中,其隐喻的构想能力已足以操控现实,这让图像与城市、自然的边界日益模糊。在“信号”中,呈现为位于瑞士的,欧洲最古老的科学合作机构,如何经由图像的塑造,向外强化其科学愿景:通过图像、摄影和视频,将不可见之物转化为视觉形式。具体在图像中,体现为纯净夜色里的山峦,与像素化屏幕上不断撞击着地球的、不可见的μ介子的原始轨迹相遇。也契合外界想象中中立、繁荣的瑞士形象。
“旷景”以明信片式景观兜售着理想化的自然图景、可持续性与国家自豪感,同时助推着旅游业和“瑞士制造”商品的宣传。这幅景象被无限复制,其象征性已超越了真实性,模糊了自然奇观和商业幻想之间的界限,并提出质问:这究竟是自然,还是被精心策划的体验?是印钞机器,还是现代版奥林匹斯?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信号”,2019©弗兰克・冯・德・萨尔姆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旷景”,2019©弗兰克・冯・德・萨尔姆
“通路”拍摄于维多利亚港下方某隧道的入口,反映了香港东西方交融的特质。单调的色彩和空旷的车道,营造出建筑模型般的极简美感。燃气公司标志与收费贴纸暗示着消费主义,整个场景仿佛被按下暂停键。在这里,摄影成为连接虚构与功能的媒介。
如弗兰克・冯・德・萨尔姆所述,“当广告等同模型、等同结构、等同现实时,真实性的变形及其表现,比起它所描绘的对象,更贴近人的真正境况:全球化都市以非人的尺度存在,时而展现出令人愉悦的美,时而显露出‘问题之美’,在多元议题之间任意切换,而人的存在却在此消隐。这正是模拟城市(SimCity)的创造——一个看似真实、时而又具有颠覆性的当代生存的微观表征。它显像于此时此地,我们辨识它,通过缀合城市景观碎片与之共鸣。”基于此,艺术家记录的不是场所,而是时间。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通路”,2004©弗兰克・冯・德・萨尔姆
展览信息:
“何处之城”
展览时间:2025年7月11日—8月31日
展览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编写/艺讯网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